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并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是对建设教育强国、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是对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强调与期望。
充分认识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归根结底靠人才。教育支撑人才成长,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行各业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有用人才。用国际一流的科研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厚植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花结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创新支撑。十年来,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日益彰显。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的核心关键、国家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实现更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突破成果。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十年来,高校累计输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1.2亿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增从业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优化升级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围绕产业链匹配部署创新链、专业链和人才链,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不断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和高水平科技赋能,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产业发展链条,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
深刻理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一以贯之。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十年来,我国教育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心怀“国之大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十年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3万余名学子走出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通过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健全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等实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十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理解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就要牢牢把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列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章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准确把握建设民政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民政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现代民政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提高民政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民政事业发展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都需要人才支撑。我们要围绕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三大领域和国家急需的民生领域培养人才,建设以基层社会治理为基础,养老服务为核心,儿童服务发展、康复辅助技术、殡葬事务管理、家政服务为特色的专业体系,为民生民政领域培养更多更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办好民政职业教育要以类型教育为基点,牢牢把握服务民政事业、产业、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十年来,中高职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余万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区域主导产业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对行业、产业、企业的助推器作用不断凸显。
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有力提振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信心。目前,全国民政中职学校仅6所,专科层次的民政职业学校仅5所,尚无本科层次的民政职业学校。需要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现代民政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民政职业中等教育、专科层次职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职业高等教育自下而上无缝衔接,系统化培养民政领域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切实履行民政职业教育的职责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民政技能人才、民政拔尖人才、民政创新人才,增强民政职业教育服务民政事业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民政领域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示范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成为“技能中国行动”进程中的新标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新支撑、新时代民生民政事业发展的新标志。
大力推进民政领域科学研究。通过加强资源集成、平台建设、跨学科协同、成果转化、人才及制度保障等措施,将学院建设成为民生民政教育研究的引领者,打造成为全国民政领域数字教学资源中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中心、民政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民生福祉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升级养老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高质量建成社工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构建全国民政领域的数字教学资源中心。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资金、制度保障,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扎实推进民政干部教育培训。适应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新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建设民政人才“育培评”一体化战略体系。以“四有”标准塑造教师标杆,打造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民政特色“双师型”师资队伍,践行教书育人、教育培训的使命。建设民政技术技能人才特色精品培训项目,建立核心培训课程体系和高标准管理体系,打造民政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员干部培训核心基地,提升新时代民政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建立高水平民政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开展全国性民政职业技能大赛,拓展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民政职业技能项目,推动民政职业技能评价国际化。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党委书记 邹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