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结构内涵界定
关于专业结构的研究历时弥久且成果丰富,但关于专业结构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当前关于专业结构的内涵界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从专业间的构成状态进行界定,认为专业结构指设置的专业的种类、个数及比例关系;第二种是从专业内和专业间两个角度进行界定,认为专业结构不仅包括专业内的构成要素,如专业的口径、质量、内涵等,也包括专业的数量、规模、布局及衔接关系等;还有一种从专业的归属或等级关系进行界定,认为专业结构分为“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个级别,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制定和修订的依据之一。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职专业结构内涵可作如下界定:高职专业结构包括专业间的构成状态和专业等级。专业间的构成状态指高职教育整体专业构成状态,包括专业种类、规模、布局及比例关系。专业种类指高职教育设置的不重复的专业;专业规模指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总数;专业布局指高职教育同一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分布情况;专业比例关系指高职教育不同专业的规模、布局、招生人数比例。专业等级指高职专业结构可分成“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二、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
(一)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基于产业链完善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外部供给
一是发挥政策的管理和制约作用,借助立法手段对制度的实施加以保障。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内涵提升离不开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为推动政策实现有效供给,需借助立法手段加以保障。以德国职业教育为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以立法形式保障专业与职业的紧密对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省级政府部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在政府层面建立起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程序和监督体系,规范专业设置程序、监督专业建设成效,确保高职专业结构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发展战略需求。
二是发挥资源的鼓励和刺激作用。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通过政府财政拨款、项目建设等途径加大高职院校办学投入,受到高职院校办学成本增加、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有限、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依旧紧张。政府部门掌握着资源配置权,需要在财政拨款、重点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吸引社会投入等方面制定倾斜性政策,持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对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市场需求大的支柱产业,采取项目、专项等方式鼓励和刺激高职院校进行建设;对就业率低和与区域产业匹配度低的专业,要求高职院校采取限时整改、淘汰、转型等措施以增强专业育人成效和服务功能,并将整改成效作为后续资源投放的重要依据。
三是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政府部门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高职院校提供专业结构管理相关支撑服务,包括开展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等信息统计和公开工作,定期发布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等信息,提供区域产业分布、发展和需求状况,为高职院校提供可靠、权威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方面,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要求,主动适应大湾区、长三角和浙江省产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出台区域性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和挖掘专业内涵,凸显数字经济背景下专业建设的先进性、特色化和高标准,成为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保障。
(二)高职院校要激发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内部动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部门提供的外部供给是高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外生性发展驱动力,作为专业设置主体的高职院校则是高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内生性发展驱动力。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项目、资金、奖励等外部供给,对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和统筹优化,推动专业设置紧贴地区产业布局。另一方面,为了积聚专业建设经费和社会资源,高职院校视外部项目为专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将资源的积聚和投入作为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圭臬,客观上却斩断了专业内生性的驱动源头,产生了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一味跟随项目建设、盲目扩张专业大类、跟风建设热点专业等现象。在外生性发展驱动力的推动下,激发高职院校内生性发展驱动力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对策。
一是瞄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树立长远发展理念。专业建设不是短期行为,因此要克服盲目性和跟风性,避免专业设置关联性减弱和专业布点高度集中。高职院校应结合省域经济发展目标,立足院校办学实际,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为本省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是关注区域产业发展趋势,构建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和专业结构良性互动的机制。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前所未有、步伐明显加快,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产业体系、民生需求、新兴产业等方面的调研和预测,借鉴其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招生计划等信息,有计划地调整、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弱势专业;增设关联性强的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化、改造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结构匹配院校类型和产业结构,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内生能力。
三是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坚持特色化办学。高职院校在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保证自身专业结构的特色和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最重要的内部动力之一,可以有效起到带动和辐射院校其他专业的协同发展。(作者 徐旦 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