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领薪酬施行“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
春节前夕,北京市燃气集团公司高压管网分公司工程一所电焊工张海军,有两件事特别开心。
其中一件是得知年终奖的数额,他的年收入堪比所领导。另一件事是近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做好技能人才薪酬激励相关工作的意见》(试行),通过施行“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支持职业贯通与薪酬待遇同步调整等政策,促进技能人才获得技能与待遇“双提升”。
“技能人才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张海军感慨道。
“新八级工”大有可为
高级技师、首届“北京大工匠”张海军,凭着手法稳准快、盲焊,尤其是凭一面镜子反手焊接视线死角、误差不超过0.5毫米带气带压焊接的“绝活”,成为北京的“金枪手”。
他所在的公司,是北京第一批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工作的试点单位。公司为了突出对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肯定与尊重,不断创新强化“业绩与能力相结合”的分配模式,构建一线员工纵向分级、横向分档的宽带薪酬体系。
“纵向分为一至八级,横向分为见习级、初、中、高、专家等九个薪档。”北京市燃气集团公司工会主席杜燕凤说,这与《意见》提出的施行“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异曲同工。
《意见》提出,企业可探索建立学徒工、出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等“新八级”岗位绩效工资制,或设计其他体现技能分配“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导向的薪酬激励方式。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分配形式。
杜燕凤介绍,燃气集团公司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特意设置“技术技能津贴”,设计了技师与中级职称、高级技师与副高级职称相一致的分配标准。
该公司专门制定了《高技能领军人才聘任及激励方案》(试行),设立高技能领军人才评聘领导小组和高技能领军人才评聘工作组,通过“基层推荐申报+集团评价批准+基层聘任”的评聘程序,进行高技能领军人才的聘任。
“公司通过奖金、提供培训机会、薪酬晋档加分、给予荣誉称号等措施,激励技能人才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把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职工技能提升和技能人才培养的优质平台。”杜燕凤说。
高技能人才“行情看涨”
《意见》明确,对为国家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具有高超技艺技能和一流业绩水平、获得国家规定的相应荣誉奖项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可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决定高技能人才薪酬标准,探索实行年薪制,或协议薪酬制、专项特殊奖励、股权激励、岗位分红、超额利润分享、项目工资制等激励办法。
同时,贯通技能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技能操作类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最高可与部门正职、分厂厂长、分支机构正职等薪酬待遇相当,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与企业高层管理岗薪酬待遇相当。符合选拔聘用条件,经过正常选聘程序,可以转换至经营管理岗位。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也是北京市第一批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工作试点单位。该公司工会副主席、首席技师、高级技师赵郁,便受益于相关政策。
1988年,赵郁进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装调工。2005年,北京吉普“变身”北京奔驰,豪华汽车品牌生产装配技术引入国内。赵郁在工作间隙研究汽车构造原理和维修知识,很快便由一名普通装配工成长为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并成为公司唯一一位荣获“首席”头衔的蓝领技术工人。
“我们公司实行以‘3P’为原则的薪酬体系基础,即岗位(Position)、个人能力(Person)、绩效(Performance)。技能人才薪酬主要包括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固定部分与岗位相关,变动部分与绩效表现挂钩。公司还设立了一套完善的技能人才津贴管理制度。”赵郁说,“在我们公司,你只要肯钻研技术,平台就会越来越大,收入也会越来越高,公司高级技工‘行情看涨’。”
引导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意见》提出,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对技能人才,特别是在一线苦、脏、累、险岗位的,建立配套的津贴制度,适时调整艰苦环境作业津贴、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师带徒津贴等津贴标准。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栩认为,这特别符合他们企业的实际,“《意见》的出台,让企业制定分配制度时有了遵循。”
据介绍,该公司技能人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初级给予每月150元的岗位补贴,并可在部门队伍中晋升为组长或副组长职务;中级给予250元的岗位补贴,在员工队伍中可晋升为副队长或小队长职务;高级给予350元的岗位补贴,每月还发放100元的绩效奖金,职务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半级的待遇。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工会主席、二级巡视员,北京市园林绿化企业工会联合会主席侯雅芹说:“《意见》的实施,让企业找到了完善内部薪酬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依据,保障了劳动者的创造价值。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广和实施《意见》,把此项工作纳入技能工人工资集体协商的条款,在行业内、企业内签订技能人才薪酬集体合同。”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宏认为,《意见》突出了技能人才激励环节,引导技能价值激励导向,充分体现了市场主体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的宏观定位。(赖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