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特点及对策考量
时间:2021-12-29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校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塑造学生道德人格和社会人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德育是中职学校的重要竞争力,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中职学校学生求职就业、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手杖,更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础工程。

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直接面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的严峻挑战,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求职择业等方面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同时,中职学生普遍处在青春期这一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交范围不断扩大,能力不断提升,努力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性格活泼好动、情感炽热强烈、行为叛逆且心智不成熟。这些身心变化的“叠加效应”,更是不断冲击着他们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防线。

诸多研究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首先,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存在大量的心理行为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少年平均水平。

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发现,从1990—2012年,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其次,许多研究表明,中职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方面会遇到不同的心理行为问题,其发生率与年级的增长呈正相关。研究者发现,中职学生面临的具体心理行为问题包括自我认同感低、对学校和家庭信任度不高、自卑、抑郁、焦虑、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以及人际交往敏感等。

在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中,典型的表现是因学习成绩不好所产生的自卑、自我评价低。他们既要面对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和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压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

研究显示,在调查中有61.4%的中职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常因中职学生的身份受到歧视和偏见;广东省德育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市中专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针对30余所、6000多名中职学生的调查发现,63%的中职学生有时会因学业成绩、同伴关系等感到自卑,20%的中职学生则常常感到自卑。进一步,因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化的Ⅰ类自卑占被试总人数的4%,因动机或对自己期望过高的Ⅱ类自卑占被试总人数的73.5%,因认为自己能力不行的Ⅲ类自卑占被试总人数的22.5%。可见,自卑的确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顽症”,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关注。

除了以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状况外,研究还发现一些因素也会影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生源地、性别、家庭状况等。

例如,研究者发现农村生源的中职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生源的中职学生。另一个研究发现,中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她们所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更少,需要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也更少,能较好地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进一步调查研究表明,中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家庭;有留守经历的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中职学生。上述研究结果提醒我们,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重视上述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状,不但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广大师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热情空前高涨,并通过制度、课程、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抓手,使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进展参差不齐。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省、市及地区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也较快,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为了使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在学生中传播,这些地区的学校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医院、科研院所等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尤其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举办自我认识、情绪调适、职业规划、社会适应等专题讲座。对上海市72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发现,有72.41%的学校能够开展大量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进沙盘、音乐放松、智能身心反馈系统、情绪宣泄系统等心理健康辅助设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其中有94.12%的心理中心基础建设能够达到或超过国家的基本要求

与此相对的是,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尽人意。例如,针对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近70%的中职学校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在1万元以下;进一步调研发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学校只有50%,81.8%的学校无任何心理测量工具。

由于所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心理健康教育人、财、物投入的不同所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差不齐的现状,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第一,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中职学校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者对数十所中职学校的调研发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占30.1%,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占69.9%。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较高,专业人员的缺乏导致大量心理健康工作无从开展,更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第二,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对某省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有42%未参加过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有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的不足50%。这种专业化程度低、教育背景缺乏、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必然导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效率低下。第三,体现在教学经验与专业训练不足。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数是由应届毕业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训练,他们大多面临着由学生到教师身份转换的不适,自我认同感不高。

调研发现,有63.54%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般,58.24%认为自己的辅导、咨询效果一般,他们自己甚至也会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焦虑、迷茫等心理行为问题,成为中职学生师源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导火索”。

三是中职学校本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职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力度不强,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中。调查显示,许多中职学校领导强调学校早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却对课程效果和开展情况不甚了解。还有领导把该项工作作为应付上级检查、考核的“面子”工程,理念上“重专业、轻心理”,既缺乏整体规划,也缺乏具体落实。第二,中职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清晰,容易将思想道德问题和心理行为问题混为一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15所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德育课、文化课教师担任。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无法针对学生所面对的心理行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上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与误解。许多学生根据已有的“病耻感”经验,认为凡是去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不正常、有精神疾病的人,因此在面对自身心理行为问题时,常常回避或者掩饰。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生主动求助心理咨询的人数较少,只有10.3%的中职学生会主动到社会或学校的心理机构进行咨询。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学生存在着许多心理行为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又不能发挥应有的实际效用,两者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脱节。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尽管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国家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走上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首先,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校相比,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已初见成效。

国家和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在同年及随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选修的心理健康课程,以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着重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一般特性,同时兼顾对心理行为问题学生的矫正与辅导。调查发现,90%以上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较高,其中,91.38%的学生对课程有兴趣,93.2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自己的特点和需要,93.98%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自己有帮助(表1)。

 

其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强调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色化。针对中职学生自卑、焦虑、叛逆、理想化等心理特点,和他们面临学业压力方面的问题较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等特点,开设具有前瞻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同时,将课堂和课外活动相融合,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情景剧大赛、社会适应专题团体辅导等,让学生广泛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在感受中调适,在调适中得到成长。二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随着我国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结合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中职学校抓住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正式合并为“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政策导向,提出了“心育生涯,育全面发展的中职人”的创新培养理念,打造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下开展生涯教育,通过二者在终极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规律上的一致性、服务主体上的一致性,以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健康的职业观念,逐步完成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三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中职学校精准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打造学校与家庭融合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1+1>2”的方式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对15所学校1000多名学生的比较研究发现,家校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改善了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行为,增强了他们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再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心理普测为依据,立足指导,重视预防和干预。

一是利用手机、计算机等信息化资源和条件,对中职新生从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适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测评,然后对普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筛选,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广东和福建两所中职学校为例,其2018级中职新生全部参与心理测评。同时,针对心理测评的结果,对心理异常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逐个排查、干预,大大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风险。二是根据心理普测的情况,建立健全学生的心理成长档案。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中职学校已经为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一方面,使心理健康教师对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成整体的认知,班主任、辅导员对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更好的了解;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早关注、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月报制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通过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委员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观察、检测,一月一报,将他们的心理危机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这种动态、发展性的记录模式,关注学生发展中的变化,明确学生自身发展方向,并为其自我发展提供机会。

最后,中职学校各部门协同配合,努力打造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安全网”。

许多中职学校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关注学业困难、情绪冲动、人际关系不良、求职就业受阻等当前中职学生普遍面对又较为突出的问题,从问题的源头出发,联合多个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指导工作,给予学生各方面支持,减少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就业指导部门在求职就业方面给予学生支持和指导,通过积极宣传择业观念,大力引进知名企业招聘,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务部门在学业方面给予学生支持和指导,采用学分制,推行分层教学,还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偏弱的特点进行考前辅导和课外辅导,让他们在学习方面无后顾之忧。所有这些,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更上一层楼奠定了基础。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如前所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和深化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仍令人担忧。此外,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照搬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由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结合政策导向以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推进、深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明确保障管理,加大支撑力度”为理念建设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水平决定着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和发展速度,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要在政策的指导下推进。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保障管理,加大对师资队伍的综合支撑力度,进一步为院校配齐建强骨干队伍。因此,对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投入力度,增加专兼职教师人数。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薪酬福利分配制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文件,吸引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加入,还可聘请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心理学从业者担任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汲取先进经验,弥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不足。打造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专、兼、聘多种形式相结合,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重点组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专业培训原则上不低于40学时或至少参加两次以上的专业学术会议,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去、请进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增强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课讲什么、怎么讲,心理健康活动办什么、怎么办。三是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帮扶、资助、奖励等方法,改善教育生态环境,减少师源性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只有做到自助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学生,只有解决了自身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人的心理问题,避免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或危机干预中出现反噬现象。

(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定位问题

“立德树人”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必然要求。确保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引导中职学生坚持政治的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保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题中之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这需要从育心育德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服务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入手。

首先,确立育心育德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中职学校应以改善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即中职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让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还要关注个体差异,要做到分阶段、分年级、分层次,把学生对自身心理发展的认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推动学生从解决自我认识、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等问题向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发展。特别是要针对中职学生年级、性别、生源地、家庭状况等因素,开展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明确服务者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中职学校应从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者”向“服务者”转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型。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让他们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这种心理健康工作的新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积极发展”的能力。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效果远优于传统的教师讲授。

(三)以“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为核心建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随着新时代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必须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简单说,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富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新时代赋予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内涵、新意义,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因此,要求相关人员对“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具体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是在协同视域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统筹政教处、学生处、德育处等,建立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管理制度,建立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和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有序的指导、清晰的监督和管理。二是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为抓手,开发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和推进离不开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在思路上,有机结合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成长需要,同时,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新时代的社会理想,结合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在内容上,要对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立足专业、谋划发展,和谐交往、快乐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受益,规划生涯、放飞理想进行内容解析,充分结合不同情景、不同体验中的“我”:在实施上,要对“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大力宣传、学习,在政策上对该课程标准狠抓落实。三是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监测体系。健全的预防、监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以生为本、生命至上的本质,进一步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整体规划。中职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三级预防”网络:一级预防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二级预防关注存在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三级预防关注遭受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通过“三级预防”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全员参与、全体动员、全程监控”的三全机制为切入点,360度无死角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适合中职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总之,探索与实践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对于减少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俞国良 张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