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教职院探索“残健融合”育人侧记
做水油皮和干油酥,皮包酥擀两次叠三次……在知味观的面点厨房,袁娅清动作如行云流水,入油锅炸熟后,一只栩栩如生的松鼠酥做好了。包含十几道工序的松鼠酥,袁娅清5分钟就熟练完成,看似轻松,实则是她在台下练习了几十个日夜的成果。
眼前的袁娅清面容沉静,24岁的她一直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今年,袁娅清荣获浙江省第七届“十佳大学生”称号。像她一样的残疾大学生,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有1500多名,2021届毕业生中有残疾学生295人,就业295人,就业率为100%。一路走来,袁娅清等人不仅获得了个人的“重生”,更见证了浙江特殊教育事业攀登新高度。
面点师、创业老板、理疗师……
不完美的人生照样可以出彩
袁娅清8个月时,父母发现她听力有障碍,这让普通的小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父母一边带着袁娅清求医问药,一边倾尽所有给她配置助听器。父母的爱让袁娅清成长为一个内心柔软、积极乐观的女孩。
“我现在活得很精彩!不过,我还是要努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袁娅清笑起来,脸颊上有个浅浅的酒窝。受爱做菜的爸爸影响,袁娅清从小就对面点感兴趣。
一路走来,袁娅清怀着感恩的心。“以前会觉得自己命运不好,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进入大学后,袁娅清对面点的热爱,以及对学习的认真和刻苦程度让很多教师感动。
“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只能看不能听,需要看很多次才能学会。”浙江特教职院中西面点工艺专业负责人解殿伟说,一只荷花酥,袁娅清学了一个多月,她可能不算最聪明的,却是最努力的,晚上放学后,她还会留在教室里练习到很晚。
全国残疾人工匠大赛中式面点制作项目二等奖、浙江省政府个人三等功、首届浙江省残疾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一等奖、省政府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袁娅清用热爱和汗水浇灌出属于自己的荣耀。
在浙江特教职院,励志的学生比比皆是。不仅有就业典范,还有创业先锋,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陈济杨肢体残疾,但他在校期间就开淘宝店,成立线下工作室,2020年个人年收入超百万元。不仅能自食其力,还能反哺社会,2014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孔华华视力障碍,毕业后他进入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推拿康复服务……
“我们希望从学院走出去的学生,不仅有一技之长,而且要体面就业,体面生活,甚至成为出彩人生的典范。” 院长黄宏伟认为,残疾学生也要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这背后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努力。
“我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
“残健融合,协同共培”不是一句口号
“挑花绣是苗族最独特的绣法,不需要笔或剪纸的辅助……”一个身着苗族服装的女孩,正一边穿针走线,一边自信讲解。她叫母燕零,来自贵州,浙江特教职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大二学生,虽然身材较一般人娇小,但比赛场上的她气场强大。最终凭借出色的表现,她的团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
“想看看外面世界”的母燕零,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走出贵州。进入大学后,她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经教师点拨,头脑灵活的她想到将家乡的苗绣与电商直播融合。“毕业后,我想利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电商知识,回到家乡发扬苗绣文化。”母燕零坚定地说。
然而,开朗爱笑的母燕零也会有脆弱的时候,“会有点担心,被异样对待……”提到儿时的经历,她忍不住流下眼泪。入学前,当知道学院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健全人时,母燕零的心里咯噔了一下。
但忐忑的心情在入学不到一个学期就消失了,在这里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竞选学生干部时,同学们一致推选母燕零。在他们的眼神中,母燕零看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让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在校园里互相融合,是他们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学院多年来秉持的教学模式。
目前,学院在校生2500余人,盲、聋、肢体残疾学生约占62.83%。围绕为残疾人和残疾事业服务,学院开设了工艺美术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电子商务、中西面点工艺、康复治疗技术(推拿方向)、康复治疗技术、特殊教育(师范类)、特殊教育(手语翻译)、茶艺与茶文化、民族传统技艺、学前教育(师范类)等专业。其中,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方向面向健全学生招生。
“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觉很幸福。”方云峰是2017届儿童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后,他选择进入建德市培智学校,为家乡的特殊教育事业尽一份力。“很多大学同学都是我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汲取力量。”方云峰直言,在大学期间与残疾同学的相处经历,让他更加理解残疾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他完成了一个“特教人”的身份转变。
“除了自己,没有人会抛弃你!”
八方力量托举残疾学生的体面生活
“我经常跟学生说,除了自己,没有人会抛弃你!”被同事称为“老特教人”的李桂枝从1999年大学毕业就进入浙江特教职院工作。多年来,负责学生工作的她每一天都与残疾学生打交道,她说从来不觉得他们有何不同,自己经常被学生感动到。
在前不久落幕的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浙江特教职院的教师表现亮眼。80后张磊等人凭借《“看见”我的声音,“电亮”乡村振兴——“大音希声”聋人直播运营》作品,获得一等奖。2015年,张磊进入电子商务专业任教。他不仅带领学生参加各项省内大赛,成立电子商务创业班,面向全体学生招生,提出学分互换制,很多残疾学生创业典范从这里起航。2020年,他负责建立产教融合基地,引入10多家企业进驻学院。“这些学生是可以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每次听到用人单位的评价,张磊都很欣慰。
据统计,学院77%的教师都在35周岁以下,正是这支年轻的教学队伍给特殊教育事业注入活力。为了给教师提供更好的专业平台,学院一方面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给教师实打实的奖励;另一方面开设“名家爱心大讲堂”,邀请专家助力。
“去年,浙江出台保障残疾人就业新政,省编办给我们学院制定的师生比是1∶4,浙江籍残疾学生免学费和住宿费,助学金、就业补贴全覆盖……”说起政策福利,黄宏伟如数家珍。他坦言,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残联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浙江省唯一一所主要面向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浙江特教职院也始终走在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在学历教育方面,学院已经逐步建立起中高职一体化和专升本通道。在继续教育方面,学院每年面向社会上的残疾人开设职业培训班,免费教残疾人职业技能。
“给学生们一个光明的未来,打造全国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的样板。”黄宏伟认为,“残健融合,协同共培”育人模式正是通往目的地的桥梁。(本报记者 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