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乡村振兴服务成效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原江山中等专业学校)位于浙江省江山市,是浙江省首批“中职名校”和浙江省“双高”建设单位。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农村现代化,学校进一步提高站位,胸怀大局开创新局,充分发挥自身培训优势,助推人才振兴;坚守“农”字特色,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扎根“三农”领域,助力乡邻致富,用生动的实践赋予地区农业蓬勃的朝气,彰显学校的智慧、力量与情怀,为“两美”浙江建设及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示范。
发挥培训优势
助推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
在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徐凌志看来,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基础,乡村要振兴,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以此为遵循,学校充分发挥“双高”建设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培训优势,坚持“融合发展、务实管用”的培训原则,积极拓展培训领域和培训项目,精准推出对接人社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对接组织部门开展乡村振兴讲堂讲学培训、对接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对接教育部门开展成人“双证”学历教育培训等一系列与区域农业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培训课程,推行“理论+实践”培训模式,有力地提升了农民的从业技能和致富能力。
此外,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技能培训,学校联合19个乡(镇)街道以及200多个行政村,创立了“1+19+X”乡村振兴“农家讲堂”。“1”代表学校创办的衢州乡村振兴学院江山分院,“19”为每个乡村街道的乡村振兴讲堂,“X”为每个乡村振兴讲堂下设的若干个农家讲堂教学点,从而形成了由乡村振兴分院、乡镇(村)乡村振兴讲堂以及讲堂教学点组成的农民技能培训网络,为有力提升农民的从业技能和致富能力夯实基础。
针对在农业产业中能起到带头作用的一部分农民,学校精心打造“农家掌柜”培训并实施“定人定向定制”的“三定”培训方案。定人是确定区域内急需重点发展产业中能起到带头作用的农民;定向是确定技术技能、经营销售能力的培训方向,如茶叶加工、中药种植等;定制是指专业专家与农民结对培训,进行一对一的训前、训中、训后的跟踪培训。
学校高度重视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训,推行“农家有礼”,立足于美丽乡村建设,推广农家乐礼仪教育、塑造农民新风尚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农家有礼”活动中,学校通过邀请专家教授到中心讲堂和教学点授课、带领农民外出参观以及帮助建设园林创意实训示范基地等措施,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素质。
现如今,具有浓郁校本特色的“农家讲堂”“农家掌柜”“农家有礼”“三农家”培训品牌,已经形成了一套理实结合、系统完整、按需定制的乡村实用型农民培养体系,充分满足了各类培训对象的需求,深受当地农民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打造清泉村“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江山实训基地”和“江山市村播培训基地”,定制电商十大精品课程,通过手机当农具、数据当农资、直播当农活、农民当主播的227场村播培训,共培训农民13800多人次,带动就业1600余人,直播带货增收1210多万元。
坚守“农”字特色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园艺专业(原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省示范专业、省骨干专业,拥有省级开放实训中心,因“农”特色鲜明,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自创建以来,始终把教育教学放进区域发展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与时代同频、与地区同频、与产业同频,坚守服务“三农”宗旨,紧扣农业产业链办专业,为江山市发展种养等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该专业凭借出色的办学成果成功入选浙江省中职“高水平建设专业”。面对新征程,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牢牢把握“江山‘十四五’规划”、全国“两山”实践样板区、“融衢接抗”战略主动,为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释放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学校牢固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实施“新时代农业传承人”的育人工程,培养学农务农兴农的人才队伍,将爱国爱乡爱农的精神根植心底。学校坚持以“专业群”建设呼应“产业群”人才需求,对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进行深入调研,确保专业的教育教学精准对接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创新构建“三阶段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三阶段”代表学生、学徒、准员工,“四递进”代表知农、学农、务农、兴农,“三阶段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节节攀升。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主课堂的作用,对接职业岗位,开发现代农业专业群课程新资源,构建“大农业观”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4门专业课程。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融入产业高端技术要素,开发教学资源库、虚拟农场等4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及两门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针对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开展“1+X”证书试点,校企共同开发职业技能训练库,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课程。此外,对接农业“三新”案例,校企共同开发农业专业培训特色教材4门,并持续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云课堂”,做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创新创业和田间实践教学结合,拓展学习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向来是专业建设的第一资源,学校引育并举、培聘结合,打造省内一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聘请衢州农科院专家4人,引进技术技能能手两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两人,培养省级名师及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组建“三农”服务的技术团队,搭建“三农”服务平台,与浙江天蓬集团合作,建成省级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一个;建成省名师工作室一个。现代化的人才观、科学的人才运用,培养造就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
此外,学校紧扣产业,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全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建成国内一流现代农业实践教学新平台。融合产业新技术、新设备,升级(新建)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综合实验室,打造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实验实训中心。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围绕现代农业设施、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前沿产业方向,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建设云平台实训室一个。此外,借鉴国赛和省赛赛项规则,引进先进设备和资源,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技能竞赛训练中心,承担省农业蔬菜嫁接和制茶技能大赛项目,同时引进三角梅品种100个,形成三角梅品种集结基地。
此外,学校大力推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地将评价过程和结论评价结合,确保人才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多元性。
如今,一只只羽翼渐丰的“雏鹰”从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里高飞,融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大征程。
扎根“三农”领域
助力乡邻致富
这是一支由学校5名教师组建的特殊“乡村振兴服务队”,张容、祝轶义都是园艺专业的专家,陈方是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周明江曾担任学校的管理职务,每周二他们都会调课空出一天时间,专门来江山市上余镇江村村和村民交流了解情况。
江村村是江山市仅有的畲族民族村,也是收入较低的集中村之一。这里以种植生姜为主业,由于种植方法老旧,产量低等种种问题困扰着村子的发展。针对这些难点问题,“乡村振兴服务队”以帮助村民增收为头等大事,走访村里的每一户人家,看过村里的每一片农田和地窖,利用专业知识与技术,“问诊把脉”精准助力乡邻致富。
经过缜密调研,他们发现村民对于现代的科学种植方法知之甚少,于是买来植物农药、肥料,指导村民使用方法。“我们还结合村民的传统经验,整理种植手册,把生姜种植的流程捋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消毒、什么时候用什么肥料,就都‘有例可依’,不用再‘靠天吃饭’了。”周明江说,采用新技术种植生姜后,保守估计产量能翻一番,仅生姜收入就能帮助村民提高很多收入。生姜收获后,利用学校的直播间资源,跳过中间商,帮助村民用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的方式来推销生姜,把生姜卖出好价钱。
此外,村里还种植大量的绿色蔬菜和茶叶等纯绿色无污染的健康产品,在学校看来,这些丰富的资源不仅是村子的生机所在,更是村民的生计所在,两者融合发展就是一条“康庄大道”。“乡村振兴服务队”创新提出“打包”发展理念,打造一个高山蔬菜的品牌,用“高山蔬菜”“畲乡”来振兴村子的文旅产业。除了鼓励村民们重新增加这些蔬菜的种植规模外,服务队员们正在策划“西瓜节”“辣椒节”之类的农产品节,吸引游客来到这个村子里,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牵头下,江村村在江山市的几个菜市场也开设了固定的摊位。摊位的设计、策划、农产品包装、文案、宣传,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服务队的工作重点。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更是生命力所在。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承托社会与时代的期望,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郑江林 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