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青年就业的形势将总体保持平稳。与此同时,青年劳动者的规模依然比较大,部分劳动者渴望自身发展、价值实现,对就业有更高的诉求。
在这份重量级规划中,媒体注意到“促进青年就业”是一个重点。《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要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就业创业机会,对接产业优化布局、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支持青年到急需紧缺的领域就业创业。
这其实是理所当然之举。一方面,促进青年就业,关系着民生改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另一方面,对比供需两端就可以发现,青年就业领域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亟待重视和解决。
这种结构性矛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所感知,因为在当下的劳动力市场上,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易,另一边则是不少工厂感叹招工难,类似“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现象并不罕见。
怎样解决这一类矛盾,必须从供需两方面发力。
在供给端,需要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特别是要补上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的短板。
在“双循环”格局中,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技能人才则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基础。而紧迫的现实是目前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培养、使用等方面,与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相当差距。
正是鉴于这一点,《规划》提出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人才培养就业导向,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
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意味着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把技工教育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广大职业院校能否承担这一重任?职业教育改革步伐要加快,也有待于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的提高。
技能人才之所以短缺,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激励不够。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不仅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且在工厂内部,也很容易碰到薪酬、职称和待遇的天花板。
针对需求端,《规划》围绕提高劳动报酬、改善就业服务、保障劳动权益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结合前不久出台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相信经过综合施策,今后技术工人的岗位会对青年劳动者越来越具吸引力。
国家着力促进青年就业,劳动者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也有必要因时而变。据媒体报道,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就业季,技工院校就业实现“逆袭”:2020年,全国2392所技工院校的近100万名毕业生,实现97%的就业率,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出不少。
新的时代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青年就业难”成为全球性话题的背景下,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坚持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技能型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必将逐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