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人才培养“碧播模式”改革实践
为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服务“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行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推进“碧播职业教育计划”项目,共同探索基于中法合作的中职人才培养“碧播模式”改革实践。共同实施的“电气能效管理人才培养”项目,与2019年7月被授予“中法第二批工业合作示范项目”,打造了中法工业合作人才培养典范。
碧播职业教育计划:施耐德电气致力通过可持续的校企协作,帮助有需要的年轻人掌握技能、立足社会、改变人生。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百所职业技术学校,与社会力量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校企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能效管理人才培养项目: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与重庆市万州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共建高水平电气技术专业群和试点重庆市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联合培养能效管理领域高级人才。
中法第二批工业合作示范项目:为深入贯彻中法两国元首关于加强产业战略全方位对接的重要共识,落实第六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的政策成果,打造一批中法工业合作先进典型,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与法国未来工业联盟共同征集评选了第二批中法工业合作示范项目。
电气技术专业群:以智能制造产业链的能效管理方法、手段和目标为纽带,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等原则,围绕重庆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及产业链、岗位链、技术链,优势专业融合互补,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计算机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为支撑专业组群发展。
深化合作机制改革,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创新招生与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经费投入与分配机制,推动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新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中、高职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保质保量完成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改革项目,通过在合作企业现代学徒制培训中心和新型学徒制培训中心,系统化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研习岗位,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工学结合、“双元”育人。
推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优质专业建设为抓手,邀请企业专家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更新驱动机制,及时引入“四新”技术,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产教融合新常态
优化专业结构,适应经济产业发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万州区“一心六型两化”路径发展布局,调整专业建设,建立校企协同发展制,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学校与经开区和文旅部门开展战略合作,建成人才储备中心,健全供需对接机制;联合推进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技术创新、技改项目、信息资源建设,为万州区文旅产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
建成3个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两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基地,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技术实践、专业技能实训,与企业员工共同开展学徒培养、技术改革、技术创新、课程开发,实现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细化协同育人模式,改善服务就业新供给
依托中法工业合作示范项目——电气能效管理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积极融入先进制造业、能效管理、文化旅游等领域,统筹多方资源,建设施耐德电气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心、非遗传承创新中心等具有辐射引领作用并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和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两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质量。
建立智能制造应用技术、三峡石画技艺等开放性“双创”实践基地及训练中心,面向中小学生、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集观察、认知、应用、创作于一体,满足不同主体创新创业需求,服务各类学习者职业认知、职业发展需要。
拓展集团联盟合作,形成多元办学新格局
实体化运作施耐德“电气能效管理”示范性职教集团,发挥企业办学多元主体作用,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推动教改与产业转型升级配套,形成校企一体化发展格局。
深化已加入的10个联盟集团建设,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构建施耐德共同体,树立“五共”合作新典范
建成两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积极构建施耐德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走上“响应国策共行动、联建项目共利益、探索模式共育人、产教互哺共发展、拓展合作共创新”的“五共”合作产教融合道路,推行“中西贯通、五双三岗”的人才培养模式。(秦小滨 彭超 黄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