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双高”建设校的特征,对当前优化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浙江省“双高”建设校为样本,在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多维度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认识、实践和成效三个维度,梳理出“双高”建设校具有全面推进与重点建设统一、发展理念与扎实行动一体、类型特征与学校特色彰显等共同特征。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要基于学校本身的客观条件,切实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支撑力;要抓住高水平高职学校全面内涵建设的本质要求,规划长远,持续推进创新实践;要将品质发展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核心追求,满足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办学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需求。
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启动了“双高计划”。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确定197所高职学校入选“双高计划”,其中56所高职学校入选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141所高职学校入选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浙江省推荐的15所高职学校全部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双高”建设校),其中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9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入选数量和位次排名均居全国前列。以浙江“双高”建设校为样本,系统梳理和分析“双高”建设校的共同属性,对把握和优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指导一般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6所入选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为重点,选取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学校为典型样本,对“双高”建设校的主要领导和“双高”建设校办公室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分析浙江15所“双高”建设校的建设方案、项目申报书和成效自评报告,在多维度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目标与“双高”建设校建设实践及建设举措的比较分析中提炼出“双高”建设校群像特征,探寻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浙江省“双高”建设校整体情况
浙江省高职院校总量少但入选“双高”建设学校的数量多、比例高。从院校数量上看,浙江省高职院校总数为49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9所),从入选“双高”建设校占本省高职院校的比例看,浙江省以30.61%居全国第一,超过全国平均数的3倍。浙江省高职院校数占全国高职院校总量(1423所)的3.44%,入选“双高”建设校数占入选总数(197所)的7.61%,说明浙江省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居于全国第一方阵。浙江省“双高”建设校不仅数量多,且在高水平建设学校类别中占比也高。教育部和财政部公布的“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分为4类6档,浙江省“双高”建设校中第一类和第二类占比分别为20%和15%,超全国平均水平7.25和9.85个百分点,呈现“优中亦优”状态。浙江省“双高”建设校与国家和省实施的系列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项目的努力和成效密切相关。浙江省15所“双高”建设校中,有12所高职学校入选国家示范性(骨干)建设计划和创新发展计划的建设单位,其余3所“双高”建设校则入选了浙江省的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这表明国家示范校、优质校以及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国家“双高”建设计划的推进和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二、“双高”建设校的群像特征
浙江“双高”建设校的数量、结构、类型和类别分布在“双高”建设校群体中具有典型性,研究分析浙江“双高”建设校,可探寻“双高”建设校的共同特征,发现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一般逻辑。
(一)认识:全面推进与重点建设统一
“双高”建设校都清楚认识到“双高计划”旨在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面”上的建设项目,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了从“点”到“面”,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双高”建设校均坚持用整体、系统、发展的理念去指导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以重点项目建设和相关建设任务的完成来全面推动内涵建设,以“窗口”标准和“龙头”实力打造高水平高职学校。一是系统推进,注重学校各建设目标的高质量达成,强调各建设内容高水平协调发展,杜绝单兵突进式的建设模式,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和追求。二是强调校企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共进,均将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的核心,同时始终不忘校企合作的初心,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反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校企合作实体平台时,突出“公司”的教学属性,积极构建“产业学院+集团/联盟+教学公司”产教融合的新生态平台。三是强调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学校治理能力的互相推动,将其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抓手,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遵循“以产业链寻专业群、以专业群建二级学院”的逻辑,实施“以群建院”,将二级学院由教学单位向办学单位全方位转变,构建开放、协同、灵活、高效的治理结构,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四是强调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推进,抓牢师资队伍在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双师双能双语”教师队伍,积极开发“双影响力”专业群带头人标准。相关举措都以“外引内培”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坚持服务教学为本,创建结构化团队为基,保持师资队伍建设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同频共进。
从全面推进内涵建设高度,抓重点项目建设,将全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作为学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牛鼻子”,已成为“双高”建设校的共同认知。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高职学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直接体现,“双高”建设校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方法各异,但具有相似的认识和流程。首先,确定专业群组群逻辑,优化学校专业群整体布局。“双高”建设校无论是按岗位群逻辑、知识逻辑、人才培养定位逻辑,还是按产业逻辑、专业构成逻辑来组群,均有明晰的组群思路、组群方式和布局规划。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组群逻辑是基于“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重新调整专业群布局,构建“职业岗位相继,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教学资源相融”的新型专业群。其次,将课程建设作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积极构建支撑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双高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因此,在‘双高计划’建设阶段继续强化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必须实施的建设项目”。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来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课程开发转变成按专业群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建成“底层课程共享、中层课程互融、上层课程互选”的课程体系。再次,注重专业群的动态调整机制建设。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人工智能等为分析手段,发现专业群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对接产业链实际需求之间的偏差,建设专业群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的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最后,不仅将高水平专业群视为教育实体来建设,更视为办学实体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改革。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服务功能,适时嵌入产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校企双元共建专业群教学标准体系。
(二)实践:发展理念与扎实行动一体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双高”建设校制定高质量发展建设举措和推进创新实践的行动指南。匹配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色,契合学校发展实际和优势,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办学思想和建设思路是“双高”建设校的显著特点。“融”字在浙江省“双高”建设校办学理念表述中高频出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学校处于宁波港口城市的区位优势,提出“融港链天下、智创领未来”的发展模式,强调学校体制机制改革要融入宁波港口城市以及港口经济发展,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助力宁波“智造强市”战略,打造具有港口特色的专业群。
求真务实是浙江地域的文化个性。强调实践改革创新与办学理念革新的同步推进,是“双高”建设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共同遵循。浙江省“双高”建设校不仅有科学的“融”发展理念,更有将“融”理念落地的项目载体和创新的行动路径。一是指导思想上的错位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区域经济特点和高职学校现有资源使高职学校错位发展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浙江省“双高”建设校都围绕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在尊重学校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探寻本校的独特资源优势,以错位发展提升学校独特价值,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提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要从战略上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科学决策,理性取舍,清晰定位,寻求错位,从现有资源中实现整合与优化,挖掘潜力,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文化建设标杆校”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身份标识,学校坚持深厚的行业办学文化积淀和“办学校就是办文化”的办学理念,通过构建实施学生“千日成长”、教师“千万培养”和校友“千花盛开”的“三千”工程,建立学生、教师和校友三者成长和互动机制,建立诚信文化立身、金融文化立业,校友文化立世的三维文化育人行动系统,建成了文化建设、文化育人、文化治理一体的学校文化体系。三是体现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方面。浙江省“双高”建设校在有效需求导向下,遵循教育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根据市场运行机制,以利益为基础,推动校企合作由人或产品为纽带转向机制为纽带,探索出校企深度合作的多种有效路径。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基础相对薄弱阶段,通过校企利益捆绑,创建学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校企合校“友嘉模式”,推动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随着学校办学水平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学校依据打造品牌专业和行业离不开的高职学校为导向,依托学校特色专业,推进“三教改革”,选择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为对象,推进校企合作进入“达利现象”阶段。“友嘉模式”和“达利现象”的不断深入,使得学校有能力和企业共同制定企业标准和人才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进步,使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四是重视标志性成果在学校培优提质上的导向作用。标志性成果在全面内涵建设中具有聚焦和引领作用。“双高”建设校都积极发挥围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凸显特色优势,有明确的标志成果建设要求,使建设目标达成可评价、建设进程可追踪、力量可集聚,激发学校建设项目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和高效利用各种办学资源,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成效:类型特征与学校特色彰显
强化高职教育职能和属性,强调学校发展融入区域发展,专业发展融入产业发展,构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之路,是“双高”建设校的共同坚持。
突出职业院校特色发展之路,对接区域产业特色和行业特征,化办学优势为办学特色,打造有美誉度、识别度、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高职品牌校是“双高”建设校的共同追求。学校品牌是一种有竞争力的特色,特色的彰显和品牌的打造是互动的过程。首先,“双高”建设校注重形成有别于其他高职学校的风格和特点,并使其成为自身的独特符号。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国际化办学上先人一步,扎根本土,以国际化为改革动力,倒逼学校办学机制改革,促进学校向国际化高品质高职学校发展。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形成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独特的品牌标识。其次,在内涵建设的路径和方式上彰显“双高”建设校特色和品质。如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浙江省“双高”建设校都认识到,要促使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真正从浅层次的“合作”向深层次的“融合”过渡,既需要实现从校企合作思维向产教融合思维的转变,也需要实现办学模式核心要素的系统创新,但各校在发展历程和推进方式上各有不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三阶段是从“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为核心的“基地两化”模式,到以专业为单位,关注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特征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阶段,再发展为集一体化设计和实体化运作为特征的“产教综合体”形态。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则走过以主动向企业推销,校企利益捆绑为特征的“友嘉模式”,到以获得行业高度认可,人才供需对接为特征的“达利现象”,再到以解决企业痛点,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的“特种方案”等三个阶段。
三、“双高”建设校的建设启示
(一)求实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出发点
正视现实,承继办学历史,发挥办学优势,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将“求实”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出发点,探索新时代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建设之路,是“双高”建设校建设的一大启示。
求实是指高职学校本身的客观条件制约着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只有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分析自身的发展条件,找准自身的“位置”,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改革,从自身的建设条件和资源潜能出发,持续扎实的行动,将学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和贡献力,才能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品牌。
高职学校的客观条件首先是学校办学发展惯性决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现有基础条件和竞争优势,包括办学定位、历史发展惯性、自身基础性优势。正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回答“学校成功入选‘双高计划’优势在哪里?”这一问题时,提到“我们优势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基础很扎实”。其次是高职学校在高职教育独特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在系列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项目中的位次和建设过程中积蓄的比较优势和学校特色。在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三轮高水平学校建设项目中,高职学校逐渐明晰位于不同类别与档位而形成的发展定位,并继续强化提升各自独特资源与特色的统筹能力。三是强调高职学校功能位置的作用发挥。在高职教育独特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位置既受学校办学实力和质量影响,也受其在系列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中的位次影响。“双高计划”项目的定位是“舞龙头”,“龙头”的功能定位既是入选“双高计划”高职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的规定性,也是其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建设内容的客观制约因素,在制定建设方案中要坚持学校发展目标与“双高计划”发展目标的统一。
(二)创新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着力点
抓住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本质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将创新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建设的着力点,承担起“双高”建设校引领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的重任,是“双高”建设校建设的又一重要启示。
创新是指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从理念到行动都要展开深入的革新,引领高职学校建设从点的突破到系统的变革,随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而不断改革创新,把握住不同建设项目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将全部精力聚焦项目遴选指标达成,不迷惑于不同遴选项的指标差异性。
高职学校坚持改革创新理念和行动同时推进,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基础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情”和校情,保持定力,不唯上、不唯指标,不因一时一地的扰动因素而频繁变化。一是建设指导思想要革新。“双高计划”不是几个项目建设或完成几个建设任务,而是高职学校全面质量提升。“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内容,但不是建设的全部,要从显著提升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的整体去谋划、设计、编制建设方案。二是建设路径要创新。“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和定位决定其建设路径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在“云物大智”时代,要善用新科技赋能新职教。校企合作模式要随校企的需求和合作的深度、实力而变,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要应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质量而变。“双高计划”建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决定建设路径必须在互构中不断优化。互构性是指在高职学校推进建设进程中,不同的建设内容在彼此互动中相互调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是必须要持续行动、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改革创新顺利推进和科学规划、久久为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科学的规划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航标,有效的行动和持续的推进是让改革创新发展蓝图成为现实的基础。
(三)高质量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归宿点
从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并不是简单的优中选优,而是以持续的政策供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抓准“双高”建设校的定位,致力于打造职业教育的“龙头”,坚持质量为先,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明确绩效目标,推动学校和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将高质量作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归宿是“双高”建设校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启示。
高质量是指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建设质量要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实现办学资源效能的最大化,满足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办学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需求。高质量不仅是一种理念和追求,更是实践层面的扎实行动。
高质量强调“标志性成果”获得和建设进程优化两者并重,以扎实行动和最优进程来实现最佳效能。一是强调“双高”建设校的建设方案详实可执行。建设方案作为“施工图”,要聚焦学校高水平发展,确定学校的改革任务与举措,重点落在“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十项建设内容上,但又不能限于此,要推动建设从规程走向标准,推进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从特色走向品牌。“双高”建设校的建设方案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可监控的建设进程、可执行的建设标准、可评价的建设成果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二是强化目标导向,成果激励。“双高”建设校要注重建设过程的实效性,以目标达成度检验建设进程的合理性,以成果质量和数量判断行动的效率。建设目标是建设行动的方向,建设成果是建设行动效能高低的表现之一。“双高”建设校要积极发挥标志性成果在全面内涵建设中的聚焦和引领作用,围绕职业教育全面质量提升,凸显特色优势,将发展目标、阶段任务和标志性成果统一,使目标达成可评价、建设进程可追踪、力量可集聚,激发学校建设项目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和高效利用各种办学资源,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是重视标准体系建设,提升示范引领能力。“双高”计划不是某个点或面的建设,而是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建成“龙头”型的高职学校。标准体系建设既是“双高计划”定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达成最大成效的重要方式。“双高”建设校建设过程中,每项建设任务中既有目标规定性和成果的量化要求,更要突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职业教育培训标准体系的建设。
系统分析浙江省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职学校的群貌特征,既有助于全国省级“双高”建设校建设工作的推进,也为各高职学校全面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提供经验与启迪。(程江平 麻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