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同年5月,教育部发文批准首批15所民办高职院校正式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从此,本科职教开始进入由独立建制的本科职业大学办学阶段。在此背景下,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意义、困境以及对策出路的探讨十分必要。
一、开展本科职教试点的内在意蕴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作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次重大的历史突破,对其实施意蕴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对其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依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指标,把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为精英教育阶段,介于15%~50%之间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大于50%时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在2019年5月6日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高职扩招100万会助力我国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就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现实情况。同时,高等教育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高等院校学生专业分布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是否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匹配,从而造成了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本科职业教育试点的开展,即一批本科职业(技术)大学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二)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想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可或缺;同时,毋庸置疑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当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作为连接经济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桥梁,教育承担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确切来说,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发展高端产业和新产业,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现实是我国目前总体的劳动者素质尚无法全力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实际来看主要表现在:(1)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根据人社部2018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就业人员7.76亿人,技术工人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4700万人,占就业人员的6%。但从市场供求看,近几年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而高级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超过2。(2)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失衡。2017年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至2025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将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电子装备等十个领域出现大量缺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提出,不仅能够缓解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总数的不足,还能适当调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失衡的现象,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力。
(三)满足学生的自我提升需求
学者保罗·朗格朗在其文章《何谓终身教育》中明确指出终身教育包含两个层面的涵意,其一是未来教育过程不再是个人由初等、中等或大学毕业之后就完结了,教育应该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进行。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称为“断头教育”,学习者一生的教育历程仅止步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很难同其他形式教育进行相互连接和融通,同时也难以继续更高层次教育,如本科职业教育,导致毕业生缺少继续学习机会与提升空间,阻碍其终身发展。如随着创新型经济的出现及发展,新业态和新技术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与之匹配;其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一线生产者的技能要求提高,也需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全面应对复杂环境的技术能力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专科层次毕业生迫切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另一方面,学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的部门专业均已有了博士培养层次,按照职业带理论,各类人才之间的关系不能是相互断裂的,而要成为一个光谱带上的连续体,只有把职业教育提升到本科教育层次,才能保障各类人才之间这一关系的构建[6]。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开展,能够形成中职、高职、本科职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博士教育在内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给毕业生带来了提高学历、进一步增强自身技术技能的机会。
二、举办本科职教试点的现实困境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提出虽说具有促进学生自我提高、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但试点开展仍面临以下困境。
(一)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学科作为按知识门类划分的学术体系,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平台,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表征,直接反映了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由于学校存在发展阶段、层次等的差异,如何进行学科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2019年5月,全国首批15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成立,由专科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本科层次职业大学虽在名称上显示其已属于本科教育,但长期的高职办学实践导致学科建设是其最明显的短板。究其原因如下:一是试点学校在高职阶段重点进行专业建设,忽视学科建设。高职院校普遍从自身的“职业性”特征出发把自己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并把专业作为其与区域产业岗位需求对接的桥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强化专业建设。二是试点学校作为职业高等教育的新事物,在学科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目前国家政策集中分布在加大职业教育布局方面,关于学科建设等配套政策尚无涉及。
(二)科学研究发展进程缓慢
从依托社会环境到主动适应并优先发展,大学职能目前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五个方面。但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来说,科学研究作为其第二基本职能却仍然是明显短板之一,限制学校整体发展。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试点院校在高职阶段科学研究意识薄弱。首先,政府作为一级教育行政机构,缺少相关政策引领学科建设。“十二五”以来,有关职业教育重大政策主要集中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五个方面,其中并没有提及学科建设。二是试点院校的科研定位模糊。高职院校大多将自己定位于教学型院校,因此普遍做法是:紧密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为己任,主要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9],即高职院校把科研等价于教研。对高职院校来说,虽不可忽视教学研究,但仅将教学研究作为其科研定位,则狭隘理解了科学研究的含义,缩小了高职院校的科研范围,同时也阻碍了其发展。
(三)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对于刚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来说,其重要性更为明显。但目前来看,试点院校的前身: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质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其发展。一是教师招聘标准模糊。例如,虽然1995年官方已提出“双师”型教师的说法,但是学界尚未对其拟定统一内涵及标准,导致高校在招录“双师”型教师时易以自我判断为标准,导致招聘的教师要么理论知识充足,实际教学能力欠缺;要么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缺乏,致使大多教师难以承担起其应有的重任。二是教师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阶段,虽以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为主体自发形成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培训体作用显著,有针对性地面向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开展了培训工作,但本科职教的教师和专科相比有明显区别,只有对教师培训基地和单位进行同等升级,才能达到提高本科职教教师能力的目的。
三、实施本科职教试点的对策建议
(一)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试点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依赖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创造、应用、传承与传播活动所组成的组织系统。而专业则是指以社会职业分工和相关学科为依托开展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从从属关系来看,专业属于学科。同时,专业作为学科的细化,二者在内在逻辑上也存在相互依赖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专业建设需要学科建设提供强硬知识体系支撑、学科建设需要专业建设提供优质人力资源输送。虽然二者都需进行重点建设,考虑到院校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以及兼顾试点整体发展,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政策的强制性特点表明其对推动新事物的发展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呼吁试点院校进行学科发展短板弥补,注意学科建设总方案和实施办法的按时跟进,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相关配套政策,如资金补贴、成果评价等政策的及时推出。
二是坚持资源共建共享。一方面,进行学科研讨组织和专业设置组织一体化建设。试点院校要积极响应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认证工作,成立小组推进专业设置;随后根据专业方向成立学科组织,包括学科基地建设、学科带头人培育。需注意的是,在该一体化组织中,学科带头人也是专业带头人,学科研究课题也必须从该组织的基础、专业出发,解决影响专业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进行学科专业一体化科研平台建设。试点单位应围绕已通过认证专业设立研究中心,购买图书、设备投入等应兼顾学科和专业的共同发展,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完善优化体制机制。系统性原理启示我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进行协同发展。首先是建立结构调整机制,因为不断推出的专业认证以及跨学科的深入发展,不可避免需要加入新专业或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其次是优化教师考核机制。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因此应鼓励教师将成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资源向优质教学资源转化,并推广到现实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改变陈旧的以论文、课题为评价指标的考核形式。还要加强与其他试点院校的联系,积极学习借鉴同伴经验;密切与本地企业联系,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二者可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二)补齐科学研究短板,为试点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称谓表明其已属于本科教育层次,因此高职阶段长期存在的“重专业、轻学科”办学实践和地方资源有限所导致的学科建设短板需及时补齐,并协调好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关系,切实履行好大学职能,实现大学办学目标。由于科学研究涉及环境、机制、平台等多种因素,可借鉴协同管理理论,使各要素之间互相配合与协作,达到“1+1>2”的效果。
一是院校要确定好科研定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作为新事物,要想实现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的目标,首先需厘清办学定位。同理,若想补齐科学研究短板,需确定好科研定位。本科职教的职业性属性要求其以“职业”为导向,侧重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力求与岗位无缝对接,满足企业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区域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及行业企业的技术转移转化研究应当作为本科职教的科研重点。
二是政策要发挥好导向作用。一方面是发布鼓励并实施面向本科职教院校科研倾斜的指导性政策,为本科职教科研发展提供优良激励环境;另一方面,应根据本科职教的应用性定位,在科研平台、团队、项目立项等方面出台区别对待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政策,使其在科技应用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行业企业技术攻关研究方面能早出成果[12]。
三是平台要承担起支撑重任。首先,建立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存的科研创新平台,确保科研运行载体的完备。其中,政府需做好政策引导和物资提供工作,高校和企业可采取互聘互培的方式确保科研人才的源源引入,力求达到最大合力,实现政、校、企三方共赢发展。其次,建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本科职教科研必须贴合市场经济环境,即确保信息时刻畅通。高校和企业应加大二者间的双向沟通信息系统建设,搭建高速信息网和信息库,并进行动态更新。因此,双方可在信息网寻求技术服务帮助、公布最新技术成果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逐步提高试点科研意识。
(三)完善优化师资队伍,为试点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即本科职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发达国家实践经验也表明,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优质人才离不开一支既有高水平理论教学能力,又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一是标准先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需要拟定一系列满足本科职教试点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即适当提高教师招聘标准。新教师成员必须从拥有三年以上的行业或者企业工作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中公开招聘,即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学术带头人则还需符合高职称和高学历的要求,确保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对于行业企业中的技术技能高手等特殊人才,可能并没有高等学历经历,因此需简化招聘要求,可采取直接面试的形式公开招聘。
二是培训教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也是开展本科职教教师培训的主要渠道,在实施教师入企实践制度的基础上,试点学校和重点企业要合力搭建校企教师培训平台、制定教师培训方案,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此外,需选择性安排教师按期轮流参加高层次的国培和省培项目,并选派学术带头人和优秀教师到德日等国家的科技学院或职业教育机构访问修习,内外兼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