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职业教育已走进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新要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地方适应性,对我国建立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类型特征鲜明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服务贡献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当前,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应该看到,职业教育还存在自身质量不高、层次结构不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深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四五”时期,锚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01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对技术技能人才整体数量和质量需求大幅提升,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但是,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的问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
我国目前产业工人数量达到2亿左右,但初级工、中级工比例占73%,高级技工数量占比不到4%,相比发达国家特别是制造业强国的高技能人才占比为30%~40%差距较大,还有较大差距。在我国,74%的农民工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0%以上的农民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迎来了承担历史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窗口期,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劳动者就业创业需要,迫切需要用新发展理念全面统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扩规模、强质量、上台阶、提档次等方面实现跨越升级,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02
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的价值体现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将实现翻番达到8~9亿人,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全面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教育和学习需求呈现多层次、个性化特征。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建立渠道更加畅通、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更加便利的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体系。
因此,要加快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广大学子提供多次选择、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不论上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可以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都可以继续深造,改变千军万马挤普通高考“独木桥”的现状,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少人民群众教育投入的盲目性,缓解教育焦虑,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出彩、多样化成才。
03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高水平的发展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转变。面对加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急需突破观念和制度阻碍,完善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层次结构,探索建立与类型教育地位相适应的系列制度。
职业教育要勇挑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担,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融通,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畅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多种路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彰显类型特征,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总目标,以类型教育为基点,牢固确立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01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性
新时代职业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要素融入教材和课程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02
突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
职业教育要扎根产业链,要把专业建在需求链上,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实现学界业界的深度融合。要突出市场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向产业开放、向企业开放,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成为构成产业链、产品链、供应链、资金链、信息链的“砖瓦”和基本要素,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职业教育还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03
彰显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必须依据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灵活调整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资源条件等,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资源的灵活有效配置。在专业设置上,要紧密对接产业发展,依据产业结构调整而灵活设置,建立对接产业、动态调整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在课程体系上,体现实践为导向,建立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要体现行动导向,通过反复应用训练习得技术技能;在实践条件上,要建设技术应用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实训基地,并具备技术研发功能。
04
强化职业教育的包容性
职业教育是兜底的教育,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年龄、什么资质、什么基础、什么特点、什么水平的学生,职业教育都敞开怀抱,支持不同群体先学习再就业、先就业再学习、边就业边学习。职业教育要通过提升质量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三、加快建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十四五”时期,要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构建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全方位多层次增强适应性。
01
健全贯通衔接的职业学校体系
职业教育要成为一种教育类型,首先要完善它的学校体系。一是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强化两个认识:一方面8~18岁是技能训练的黄金期,错过了就练不成;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的课程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因此,要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但要调整中职办学定位,把其确立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培养基本劳动者和一般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
二是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随着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移,高等职业教育必然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将办学层次向上延伸到本科,与专业研究生教育衔接,按专业长线贯通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彻底解放思想,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改进高等学校设置办法,遴选一批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技术大学,遴选一批优质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动一批独立学院转设职业技术大学,从试点入手逐步在面上推开,弥补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短板,延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条。本科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复杂技能操作和精专的技术能力,能适应相对复杂的工艺要求和高级技术应用的一线工作岗位,并具有明显发展潜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是填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空白,也是填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制的空白,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方面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明显区别。
三是系统化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贯通培养。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衔接贯通,系统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中职与高职、中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积极创新办学形式,率先在发达地区,人口规模大、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区,以高水平中职学校为基础,建设一批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支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和区域产业发展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推进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发挥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优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促进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型。
四是促进职普双向融通,推动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搭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成才“立交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多元需求。
02
建立多元协同的产教融合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一是统筹产业规划、人才规划和教育规划,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对产业需求的适配性,分级建立国家和地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信息报告,制定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扩大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有效供给。
二是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行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企业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职业标准、岗位需求及技术进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
三是推动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出台灵活有效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创建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和企业,支持建设一批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03
完善以职教法为统领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把类型特征落实到制度体系建设,为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是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法律地位,规范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按照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学校设置、办学层次、学历学位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创新职业教育质量治理模式,推进利益相关主体多元治理,建立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职业院校按类型教育规律办学,建立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多元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
三是健全公平的升学和就业制度,清理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确保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学、求职、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享有与普通教育学生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04
建设动态更新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标准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要把标准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健全标准体系,严格标准实施,以标准规范办学,以标准提升质量,以标准化促进现代化。一是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利益主体协同开发并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机制,覆盖学校设置、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师资、教材、信息化、安全设施等领域,尽快填补国家层面标准空白,鼓励开发地方特色标准,推动学校开发自身标准,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职业教育标准开发体系。
二是健全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完善标准建设、运行和滚动修订制度,融入新时代发展方式、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标准的时效性和适应性,保障职业教育质量在动态的、持续的循环改进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是强化标准执行。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引导职业院校认同标准、尊重标准、敬畏标准,自觉执行标准,加大标准执行监督力度,办有标准、有质量、有尊严的职业教育。
四、深化改革创新,多措并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中,还是在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上,职业教育都是新发展格局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要坚持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
01
从学生维度,畅通学业进升通道,系统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现代产业用工要求已经由“体能+技能”转向“技术+技能”,一线工人从直接使用工具转向控制自动化装备甚至是智能生产线,工作越来越复杂,很多岗位中职生已不能胜任,一些复杂岗位甚至专科生、高职生也难以胜任。产业升级必将带来人才需求向高端迁移。因此,畅通学业进升通道,不是单单为了让职教学生拿学历,而是要用学段接续的系统学习练就高水平的技术技能。
一是把职教高考作为职教体系建设的“总开关”,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健全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明确职教高考考试内容、考核标准,构建体现职教特色、与普通高考平行的职教高考制度。
二是探索建立技能水平社会评价体系,构建技能水平社会评价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为职教高考技能考核方式开辟新路径;深入推进“职教高考”先行先试,在相关省份加快推进相关制度试点,在本专科招生计划、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资格的单位招收第一学历为职业院校毕业生规模;建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优秀选手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就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特别优秀的人才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免试入学的相关机制,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三是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及培训成果对照认定体系,为学习者搭建灵活弹性的终身学习阶梯,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互通路径。
02
从教师维度,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打造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团队教师研修访学常态化机制;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培育一批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探索适应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教师的分级培训模式。
二是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加大政府统筹,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推动形成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常态运行机制;完善“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推动形成由“固定岗+流动岗”构成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三是改革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办法。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提高公办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水平的限高线,学校对外开展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对学校以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予以倾斜,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总之,让能干的先上,让贡献大的多得,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03
从学校维度,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激活学校发展内生动力
职业院校是办学治校的主体,是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动力引擎,要将办学自主权放给学校,把责任落到学校,激发办学活力和干事创业动力。一是落实办学自主权。将研发机构(学科专业)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全部下放至学校,由学校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自主招聘各类人才,实行事后备案。支持学校建立高水平教师引进“绿色通道”,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从会做的当中选会讲的专业教师;对业界优秀人才可采取试讲、技能操作、专家评议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组织招聘。
二是支持职业学校同拥有世界一流资源的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创新,实现双向互动与发展。与“走出去”企业共建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探索“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鼓励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本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和规范职业学校境外办学,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在境外设立“鲁班工坊”。
三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质量保证机制,深化“三教”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04
从企业维度,畅通企业参与渠道,实现学校和企业双向赋能
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价值,产业必须依托高价值的人力才能迈向全球价值链条的中高端,而教育也只有把根扎在产业链上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一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支持职业院校与先进企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一批产业学院,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运营、技术体系转化为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老师要当师傅,学生要当徒弟,学校要像工厂,形成“建工厂式学院、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术式课程、培养产业高端人才”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
二是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以激发办学活力为导向,积极推进各级政府、职业院校与行业内技术先进、品牌影响力大的实体企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等办学机构,或合作举办专业、培训等办学项目,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审核批准、退出机制,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学在治理、用人管理、薪酬管理、专业设置及招生、收费标准、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度。
三是建设大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政行企校多元主体优势,建设一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中高端产业发展需求的地市级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批服务当地主导产业的县级地方产业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并实施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实现社会多元投资、校企双元育人、共赢共生;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建设、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成企业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新技能开发和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公共性与开放性,为各类社会群体提供广覆盖、多领域、可持续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其他类型培训机构的互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引导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实施校企协同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动职业院校落实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校企联合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资源,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和培训上岗制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对在岗职工和准备入职的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05
从政府和社会维度,加大支持力度,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是教育,是经济,更是民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一是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应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实现职业教育扩容,使百万及以上人口的大县区域内不少于 2 所规范化中职校;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多所职业技术大学,在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高水平中职学校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二是落实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持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打造一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兴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带动社会各方投入。
三是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围绕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研究,从学理上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探究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实践体系。
四是引导企业和公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充分尊重和体现技术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宣传基层组织及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引导形成全社会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社会氛围,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邢顺峰.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