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浙江高校“人才蓄水池”释放新动能
时间:2020-12-18 来源:教育之江

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来自安徽的王磊教授是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去年9月,台州学院为王磊举行了入职仪式。短短两周内,办公室、实验室均配备到位。“我深刻感受到台州学院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在这工作,很安心很舒心。”王磊说。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更要用得好,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近年来,全省高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推进高教强省中心任务,实施人才兴教、人才强校战略,抓引进、强培育、重使用、优服务,人才发展生态形成新特色,“人才蓄水池”新动能不断释放。

落实人才各项自主权,让人才“愿干事”。西湖大学实行独立PI制,引进的人才根据各自研究领域,成立独立的实验室。学校给予人才研究选题、团队搭建及经费使用方面充分的自主权,建立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宁波大学深化人才评价和岗位聘任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形成一套质量导向、体现差异、鼓励创新的考核评价办法。推出团队聘任办法,给予团队更多的自主权限,通过授权赋能,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活力。

随着人才强校战略的深入实施,台州学院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盟等10多个省级以上平台,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20余个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同时,在地方高校中创造性建立高等研究院,设立创新药物、湿地与克隆生态学等22个首席科学家制研究所(院),给予首席科学家科研经费、团队搭建等自主裁量权,加快学科团队成长。

创新机制强化赋能,让人才“干成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鼓励教师跨界,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搭建8个学科交叉平台,组建了31个学科交叉创新团队。该校从中科院引进的信息安全首席科学家徐欣,组建探测预警与信息对抗研究院交叉团队,在密码与通信安全技术方面参与“国防跨越工程”协同攻关,在卫星通信芯片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高端成果频现。

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引进李校堃团队之初,学校就建立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研究基地。此外,与温州大学联合成立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与瓯海区政府共同成立“中国基因药谷”,聚焦院士引领优秀人才团队培育,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

以产教融合为主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人才发展搭建丰富平台,形成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一体的高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对接十大专业群建立实体化运作、“一专业群一平台”的“532”产教融合新平台,实施“千师入企、千匠助教”工程,组织千名教师企业实践、千名兼职教师投身教学。

全方位精细化关心关爱,让人才“乐干事”。浙江大学坚持完善校领导联系青年人才制度,通过校领导与青年人才结对、书记有约、校长学术沙龙和午餐会等活动,营造关心关爱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落实国家和浙江省人才新政,给予优秀青年人才优厚的薪酬待遇、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研究生招生名额、资源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打造“精心识才、诚心用才、真心爱才”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浙江工业大学通过“功勋教师”、“教书育人贡献奖”、“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引领,激励人才潜心育人本职。推行人才服务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开办“网上办事大厅”,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出496项人才服务事项,解决好人才身边关键小事。

浙江师范大学实施安居工程,全力提升附属幼儿园、中小学办学质量,健全人才过渡房、科研经费、设备采购、导师资格等保障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浙江财经大学探索建立了“三全三化”领导联系服务人才机制,校院两级领导至少联系2-3名人才,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实验室、学术助理和人才专用房。杭州师范大学不断完善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同城工作待遇。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用好用足杭州市“人才生态37条”等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推出“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马丹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