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教育
时间:2020-11-27 来源:《浙江教育报》

“越来越觉得这条路走对了。”赵仁锦来自云南,之前曾因贫困辍学,是教育部东西协作计划的受益者。作为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汽修班的一员,经过两年的学习,如今的他已成为学校汽车服务中心喷漆车间的技术骨干。“学校帮扶我们这些云南学生,教我们技艺、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以说我的人生完全被改写了。”

被改写的不仅是赵仁锦的人生。在永康职技校,每年都有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发生:从厌学到乐学、从贫困生到老板、从落榜生到高技能人才……正是因为这批技能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盘活了永康当地的五金产业,带动了生源地的脱贫致富。

“在传统印象中,职校生被认为是中考的失利者,不被关注和认可。但在永康职技校,这些学生是重点关照对象,他们也在这里完成了人生历程的转变。”校长王钟宝动情地说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更要为这个社会输送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正是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弃”,永康职技校致力于“托底”教育,在技能培养上下功夫,为原本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构建起一座通向成功的“立交桥”。

王钟宝深谙,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学校与步阳集团、哈尔斯集团、飞剑科技等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双元育人,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商贸中澳191班林泽华是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受益者。“以前我也算是个问题少年吧,不喜欢学习,上课爱玩手机。”林泽华坦言,自己对学习的兴趣源于校企合作中的商务实践。高一暑假他开始熟练地进行全英文的客户维护和开发,收获了多名有效客户。巨大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专业学习的兴趣。自此,林泽华每次上课都十分认真,不懂的地方还会向企业导师请教。

今年10月,林泽华与该校电商专业和商贸专业的6名同学参与2020秋季线上广交会的英文直播。其间,他主导开发的客户下单8万元。“事实证明,人生的成功道路有很多种,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能自食其力,收获成功。”林泽华说。

永康职技校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正在为像林泽华这样的职校生打通技能点。在该校,有一个颇为出名的案例:来自江西省吉安县的10名学生在该校就读后,有8名学生自主创业成功,成为企业老总或公司高管,2名学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王钟宝介绍,这10名学生大多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当年他们所在的吉安县是该校对口帮扶县。他们入校后被编入机电导生班,与车间师傅结对,以导生制培养模式学习技能。现在这10名学生全部在永康就业,年收入在20~70万元。

“职业教育就是要带给学生获得感。”王钟宝说,“职业教育连着就业、牵系民生、关乎公平,每培养一名学生,就缓解了一个家庭的就业压力,这也是我们为改善民生作出的独特贡献,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一种关怀。”

此前,学校曾先后结对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对口援教过新疆温宿,为这些地区培养了一批企业高层次技术骨干及成功创业者。今年,该校前往云南昭通、贵州毕节,与当地职业学校商讨合作事宜。

在王钟宝的构想中,永康职技校将助力结对学校建立智能制造、3D打印技术等新兴专业,投入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实训教学需求,在当地打造省际技能人才基地,实现就业、创业一体的培养模式,并进一步促成永康企业进驻中西部地区。

“这样一来,就能在当地培育相关企业,形成‘人才订单培养—高质量就业—创业反哺家乡—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扶贫、助贫良性运作模式。”王钟宝有这样一个“小目标”:针对西部地区大力开展技术扶贫工作,计划未来3年培训3万人以上。

在王钟宝看来,职业教育是社会转型的有力支撑。通过培养经济转型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增强劳动力就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仅能为社会的平稳转型提供人才支撑,还能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从而服务社会发展。(童笑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