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王海武的木艺人生
时间:2020-10-23 来源:《浙江教育报》

对于王海武来说,过去的30载岁月,他一直在积蓄力量,直到2016年,他邂逅上海木作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才找到了毕生事业,打响了名声。如今,他扎根东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国家级现代木工实训中心,为传承木艺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尽一己之力。

王海武出生在河南的一个石油工人家庭,从小就爱做手工。在他人眼里,王海武未来的人生就是子承父业,为石油事业奉献毕生精力。1988年,18岁的他沿着这条“既定”人生道路,参加了石油机械厂的技能培训,成了一名钳工。“当时我们学的是苏联的工业制造技术,在石油机械制造中要求我们严格标准、严谨干事,这造就了我精益求精、要做就做最好的工作作风。”王海武说。

1990年,王海武报名参军。三年当兵生涯,唤醒了他对美术、篆刻、摄影、书法的热爱。他孜孜不倦地汲取相关知识,充实头脑,练就一身文艺本领。

1992年年底,王海武退伍复员,到中石化中原油田从事石油开采工作。闲暇之余,他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喜欢干的事。“当时的工作体力消耗较大,相比重体力劳动,我更喜欢安静做手工的日子。”王海武说。

几年后,他调回到第一次参加工作的石油机械厂,做机械木模工,这一干就是15年。之后,他又回到钳工岗位。“几十年,我就没有离开过手艺活,每一个阶段都为我日后从事木艺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王海武总结道。

2014年,单位改制后,王海武决定到上海闯一闯。当时,他在上海一家自动化公司当机械师。休息日,在大商场闲逛时看到有木艺体验室,进去一观摩,发现只是将半成品打磨一番便号称“创作”,他大失所望。这一小插曲再次唤起王海武那颗沉寂已久的匠心,他在网上搜寻到了上海木作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公司老总交谈后一拍即合,于是辞职到了木作堂工作。

木作堂的创建人赵斌是东阳巍山人,心系家乡的他决定在母校巍山中学捐建一个木工坊,王海武就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

2017年,王海武来到东阳技校,负责木作堂和学校联合开设的国家级现代木工实训中心的运作。作为授课教师,他从木工工具的运用入手,对木工识图和制图、木工产品结构等进行系统讲解。“工具是我们器官的延伸,好的作品应该人具合二为一,而每一件工具背后又深藏哲学意蕴,像尺度、水准、斧正、规矩、砥砺等词意都出自传统木作工艺,人生就如同木艺创作过程,应该做减法。”王海武说。

现在的王海武天天以实训中心为“家”,传道授业。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全国几十家教育部示范学生实训中心的木工实验室建设。

在王海武看来,木艺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从无到有的创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领会每一环节背后的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各自领域的所悟所得。因而,王海武的木艺课不仅是东阳技校建筑、设计、装饰专业的必修课,还受到了多地学校的青睐,甚至一批热爱工匠文化的社会人士也慕名前来求教。他们有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的是企业管理人员,有的是木艺文化爱好者。

“互联网时代,有这方面意向的学员都会自己在网上搜索这方面的讯息,然后找到我。对他们来说,我教的不只是木艺,他们可以从创作过程中领会精细化管理之道。”王海武说。

“我上周开始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少了其他木工坊的商业气息,多了沉浸式的创作氛围。”设计专业出身的上海白领张默说,每天他和高中时的作息一样,在实训园里制作自己的产品,这让他忘却了城市沉重的工作压力,还帮他沉淀思绪,找回那颗爱手工的初心。

“以前虽然也做手艺,但肩上的责任不同,现在让我有了使命感,必须全身心投入,脚踏实地干下去。”王海武感叹道。(杨慧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