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伟人精神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大力宣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以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工作为平台,构建起“四驱动、三融合、一平台”的“431”伟人精神育人模式,在育人理念、育人载体、育人模式、文化品牌等方面进行了校本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伟人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伟人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作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的特定历史人物,通过认知的积淀,形成一致认识。在伟人的身上,凝聚着其特有的优秀品格,他们崇高的精神影响力和无穷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哺育了一代代后来人。伟人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也是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在组成。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伟人精神的正向激励,伟人精神理应融入学校的精神风貌、目标追求、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等各个环节,并以此引导青年学生奋发进取、成才报国。把伟人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着力点在于发挥精神的导向、凝聚和教化功能,引导学生确定崇高的远大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激发他们不断励志向上。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学生理想信念不清晰、教育载体不丰富、教育力量不集成、教育过程不协同等问题,自2009年起,在全国公办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活动,以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人风范”为榜样和指引,努力培养“理想远大、厚德修能、笃学励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1年来,学校坚持不懈抓创建,久久为功,构建起“四驱动、三融合、一平台”伟人精神育人模式,形成“扬伟人精神、树厚德之人”特色鲜明的育人品牌,获得了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等40余项厅级以上荣誉和奖项。
伟人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问题导向,“四驱动”协同发力推进
加强研究引领,夯实理论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榜样教育等理论,开展以“6个杰出楷模”为主要内容的周恩来精神研究,为解决学生理想信念的问题、创新育人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学校成立“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工作研究会,组织开展周恩来思想生平、学生成长教育教学等研究,共立项相关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榜样的力量》等校本教材,并在校报、学报开辟“学习周恩来邓颖超精神”专栏。举办全国高职院校·民办院校“周恩来班”校长论坛、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德育教育高校论坛、全国水利德育教育论坛等学术论坛,邀请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身边工作人员、亲属和研究专家来校作报告10余场,全国近100所学校和单位先后来校交流、探讨。
突出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形成以“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为核心的“8+1”伟人育人载体平台,做到认知与实践相伴相生,解决了知行脱节不协同问题。“8”是通过制度引导学生在争创“周恩来班”“邓颖超班”的过程中完成“8个1”活动:写一份创建方案计划和倡议书、召开一次主题班团日活动、听取一次事迹报告会、开展一次志愿服务等活动。“1”是指举办每年一届的标志性校园文化盛典“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命名仪式,邀请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身边工作人员、亲属和研究专家多次莅临仪式现场,并亲手向命名班级授牌,增强对伟人文化的自觉传承和认同感、自豪感。同时,延伸伟人精神教育的课堂,把实践的脚步推进到校外,与绍兴周恩来纪念馆共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共建“双百双进”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情境式、体验式教育。
打造文化品牌,助力学生发展。营造氛围,让伟人文化全方面融入校园文化生活,线上线下互通,校内校外联动,有形无形衔接,解决教育资源内容载体不丰富的问题。一是环境文化上,建成伟人主题雕塑广场,在校园竖立周总理铜像,设立“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名录碑,教室悬挂周恩来、邓颖超像,设置学周知周图书角,张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标语,展现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景观。二是文化氛围上,形成人人学习伟人精神的良好风尚。班级全体参与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已成为班级争先创优的一道亮丽风景。三是文化活动上,以传承伟人精神为主题开展“五会二节”等文化活动,以多种活动形式强化育人效果。组织百名党员进班级宣讲伟人精神,开展演讲赛、故事会、情景剧、征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弘扬伟人精神的文化活动,利用校报广播等媒体宣传伟人精神,独具特色的校园伟人文化育人环境,润物无声,以文化人。
优化活动机制,提升育人实效。把创建活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优化工作机制,解决教育力量的各自发力不集成问题。在顶层设计上,成立党委“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伟人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担任名誉会长和顾问。形成以党委领导、宣传部统筹,学工部、团委具体负责,系党总支实施的工作体系,举全院之力共同推动。在考评制度上,党委出台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等4个制度,建立系部初评、创建办复评、领导小组总评的三级考评制度。在考评体系上,制定创建氛围、思想引领、学风建设、遵纪守法和集体荣誉等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构建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
(二)聚焦要素贯通,“三融合”整合资源保障
聚焦“时空”要素,落实“三全育人”。把创建工作与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紧密结合。“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注重过程,覆盖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大二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大三学生的实践教育,以创建活动连续性实现全过程育人;形成了“班级—系部—学院”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以创建工作协同性实现全员育人;“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指标体系涵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创建工作整体性实现全方位育人,构建育人工作的大格局。
聚焦“主体”要素,推进三级联动。注重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构建班级主体开展、系部具体推进、学院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形成“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协同的育人格局。班级组建以德育导师、班主任、团支部、班委主要成员参与的工作专班,以主体身份组织开展创建工作,系党总支负责动员、指导、推荐,学院出台制度、搭建平台、综合协调、落实经费,有力地保障了创建工作实施与监控、成果应用与推广,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聚焦“资源”要素,整合三方资源。强化要素保障,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院党委重视立德树人、特色校园伟人文化育人环境(周恩来铜像广场、“翔宇”精英学校、“周恩来班”子网站等)以及制度、组织、师资等线上线下学院教育资源;争取得到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及伟人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的大力支持,指导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拓展比邻的绍兴周恩来祖居地、周恩来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三)打造育人品牌,“一平台”实施创建活动
学校通过宣传发动、全员创建、系部推荐、学院总评、命名表彰、引领示范等环节的实践,打造以创建“周恩来班”“邓颖超班”为载体的“扬伟人精神、树厚德之人”育人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长效化的同科特色育人模式,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金名片。
“四驱动、三融合、一平台”伟人精神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伟人精神促立德树人,强化对学生开展以伟人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实现了育人内容的创新;“矩阵式”地解决了育人载体不丰富、育人力量不集成问题,“树厚德之人”成为串联各方资源的一条主线,成为各种育人载体创新的催化剂,实现了育人模式的创新;集成了教育教学新平台,创建工作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等教育改革相得益彰,与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相结合,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实现了育人载体的创新。
11年坚持不懈以伟人精神育人,使学生成长有目标、班级建设有方向、学校育人有抓手。在伟人精神激励下,学生励志向上成长成才,显著提升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广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涌现出“全国水利技术能手”、大学生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国家技能大赛获奖者等一批优秀学子。(吴敏启 吴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