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状态,各地各类学校有序安排复学,前段时间线上教学效果的检测以及部分高校的提前考试也列入日程。据媒体报道,多地学校及教育培训机构近日开始总结“云教学”经验,为各类考试搭建“云考场”,让考生走上“云端”同场竞技。在“云考试”场景中,家里的书桌成为考试课桌,智能手机变身电子试卷,老师通过视频监考,家长在旁辅助监考。技术则隐在后方,成为连接线上与线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有“云教学”,就应该有“云考试”。相比于“云教学”,“云考试”涉及的利害关系更大。随时随地、快捷方便、省时省力、打破时空限制等优势让“云考试”得以逐步推广,弥补了线上教学的缺环,但同时也带来一个各方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即如何确保“云考试”的公平、科学与有效?笔者认为,“云考试”将是未来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形态的关键要素,要协同考量、精准定位、认真分析。
首先,要合理分类、区别对待。目前来看,各地开展的云考试类型不一、形式多样。根据考试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发展性考试,其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在前段时间学习中的目标达成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过程性的适时诊断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指导学生改善学习。这种考试指向教与学的改进,是一种低利害性考试。二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了从参加考试的学生中选拔出符合录取方要求的部分学生,由于关系到学生的升学等关键事宜,所以是一种高利害性考试。对于发展性考试,要义在于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发现问题,进行相应的教育干预;对于选拔性考试,要义在于建立和执行严格规范的标准,做到一视同仁。
其次,要公平优先、科学保障。“云考试”一定要明确公平优先,这应该是第一原则。公平优先不能只落实到理念上,还要有科学的保障条件。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对视频录制场地和设备统一要求,上海戏剧学院提出“视频须一镜到底”等高规格标准,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探索。
第三,要减轻负担、技术增值。“云考试”要真正嵌入教育教学环节,必须进一步减轻教师群体在组织、实施、反馈环节上的负担。减轻教师的负担需要充分考虑考试形式与环境,通过各类新技术赋能。命题阶段可以采用新题库技术,按照既定的难度系数、考核要点、试题类型等进行科学组卷,实现教学、考试和评测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这样一来,将大大减轻教师的组卷、组考、批改、反馈的工作负担。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匹配每名学生的考试数据库,建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模型以及教师教学增值模型,引领教师基于证据理性施教。
最后,要后期复核、机制纠错。对于具有高利害性的选拔性考试,不能仅仅依靠考试过程的统一和规范,以及评分过程的公平与一致,还应当建立“线上+线下、前期考试+后期复核”完整机制。比如,有的高校明确在新生入学后将进行材料复核与专业复测,如果在后续复核过程中发现材料与学生本人不符,考试成绩作废;如果两次成绩差异显著,且在复查录像时发现考生作假,将以作弊甚至量刑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就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纠错机制,线上考试中发现不了的问题,通过线下的复核进一步查找,让作弊行为无所遁形,这既是考试公平性的体现,更是“云考试”能够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王凯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