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教授多重身份 游刃有余
时间:2020-04-16 来源:《现代金报》


潘沁

大学教授、设计师、策展人、民间收藏家……他就是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潘沁,拥有如此多重身份,却在其中游刃有余,举重若轻。“我的第一身份是高校老师,设计师是我的专业身份,收藏是伴随我近30年的业余爱好。”潘沁说得掷地有声。

高校素来是藏龙卧虎之地,宁波高校也不例外。

放眼甬城,很多教师不仅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更是在学术科研上颇有建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同时,他们更为宁波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宁波高校“牛”教授》栏目,让我们走近这些“牛教授”,倾听他们的故事,领略他们的风采!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

联系上潘沁时,他刚刚结束一堂网课。“不好意思,讲得兴起拖堂了!”哪怕对着屏幕授课,潘沁也恨不得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滔滔不绝,忘记了时间。

1993年,毕业于浙江美院(中国美院前身)的潘沁来到宁波师范学院任教,从此开启教师生涯。“二、三十年的教书育人,我付出了很多,但也得到很多。”他说,设计教育在中国该何去何从?如何寻找中国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植入到当代设计教育当中?他一直不停地探索实践。

2006年,学院率先在全国推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这种100%(三年级学生)全覆盖,经过“双选”,从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以“准就业”的方式开展最后一个学年的就业前综合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

目前,艺术学院进一步紧密对接宁波地方资源,为“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开拓新路。学院加强政企行校的资源对接,建立校外文创基地(微型学院),以工作室为基础向外拓展教学多元化空间,细分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加大与地方非遗、海丝文创、美丽乡村、工业智造、数媒设计等文创领域的产教融合。

持续二十年的展览,在国际设计界享有盛誉

宁波国际设计双年展,至今已持续举办二十年,成为宁波这座城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双年展共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设计师参展,在全球享有较高的声誉,成为中国平面设计国际化的象征。

而潘沁正是这个展览一路相随的核心策划人,“20年来,设计的社会语境、设计师的设计观念以及设计供需链条关系都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说,宁波国际设计双年展是中国平面设计近代史的缩影,在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倒流到上世纪末,刚出校门的潘沁一腔热情。“那时网络、信息、交流都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快捷,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你要维持和跟进专业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便是成立专业社团。”周边城市的设计浪潮,以及本地日益兴起的设计需求,冲击着潘沁等一批宁波设计师们。

1998年,潘沁和宁波设计界的同仁们筹备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次年,协会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联手在天一阁举办“服饰与文化国际海报交流展”,意外的成功使得宁波设计师们倍感欣喜。此后,第二届开始确定为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IGDB),第五届时更名为宁波国际设计双年展,如今已成功举办九届。

潘沁及协会同仁的努力与坚持下,把最优秀的国际平面设计资源整合到宁波,让国内的设计师了解国际顶尖的平面设计,同时也把国内优秀的平面设计推向世界。

对接宁波地方文创项目,打造文创产业

每一个来到海曙区集士港镇深溪村的游客,都会被其山村美景所吸引。其中,村委会办公室外的“瓦爿”墙,成为游客们的网红打卡地,从村民老屋子收集来的一砖一瓦,将千年古村与当代新农村巧妙勾连在一起。

这自然而不着痕迹的设计,正是潘沁指导下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学生团队的作品。

“美丽深溪项目是市统战部和民盟市委会对接搭建的项目,也是受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邀请,对村镇景观、农特产品包装、步道设计等施行整体改造设计。能够在宁波近郊有个真实的项目,对学生们来说,是最好的现场教学。”潘沁为记者展示瓦窗设计、步道效果图、路牌、特色农产品年糕的设计包装等产品的设计灵感。

事实上,近年来,潘沁和同事们紧密对接宁波地方文创项目,从早期的新芝8号、1956产业到211创意空间,再到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视觉形象等设计项目,宁波诸多文化创意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也见证着宁波文创产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潘沁和同事们带领学生团队承接并完成美丽新桥改建项目、宁波市文明办和宁波市文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等宁波市大型服务地方项目,影响力深远。

大漠考古获重大发现,自称是“一生非常重要的经历”

作为宁波为数不多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潘沁多年来一直坚持古物收藏的爱好。有意思的是,源于收藏,他参加了一个考古项目:以考古美学的身份参加新疆克里雅河流域环境和文化科考活动。

2018年秋季,潘沁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区文物局邀请,和科考队20余名成员一起,从和田出发经于田沿着克里雅河流域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用脚步丈量并成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国内首次如此规模并徒步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流域的一项重要的环境和文化科考,已载入中国科考史。

潘沁告诉记者,这是他“一生非常重要的经历”,此次科考中他共为团队发现四处汉代(或汉代以前)重要古墓葬,一处古代冶炼青铜、烧造陶器的遗址以及多处古人生活并豢养牲畜的遗址,采集到数十件织物、陶器、青铜残件、琉璃、玛瑙、玉石等物件,为此次科考提供重要发现。

2019年,作为科考的第二阶段,他再次和专家们一起深入昆仑山,攀登到5800余米高峰,探访克里雅河流域上游,寻找古代丝路文明。

“参与这项考古后,我对人类历史文明有了更深的感悟,特别是在大漠中某些特定瞬间的体悟,让我重新思考生命,我的生活工作也因此发生变化。”他说。(作者 邬静波 记者 李臻 )


Baidu
map